接連有教師輕生的事件發生,令人再次關注教師的壓力問題。有人認為教改政策為教師帶來很大壓力,認為應取消這些為教師帶來壓力的「惡策」。但是,這是否真的可改善問題?沒有壓力的「愉快教學」是否可為社會帶來真正利益?
筆者曾有機會到過數家中小學校研究其管理問題,接觸過一些校長和教師,經常聽到一些教師教導學生應該將壓力視作動力,但是,為甚麼教師自己在面對壓力時,卻往往未能從容面對?
歸根究底,筆者認為香港的教育界由於極低的職位流動性,很多教學人員從畢業開始便從沒有轉過工,他們大部份都將其崗位視為一個「鐵飯碗」。另一方面,教育 又有較難量化成效的特質,因此,很長的一段時間都未有發展量化評核的系統,筆者以往參觀學校時即發現很多學校都未有系統的績效評核制度。第三,以往人口處 於高增長期,學校有增無減,教師亦不愁出路。所以相對於社會其他的工作崗位,教育界以往面對的壓力實在很少,但隨著年月變化,大眾對教育界的期望不斷提 高,因此對教學人員的壓力亦相應增加,現時的問題是教學人員未能懂得如何面對這些壓力。
因此,壓力的來源實際是來自社會大眾,我們始終要面對一些學校連23名新生也招不到,一些學校卻有人「漏夜排長龍」等取申請表的現實情況。對一些無法得到 大眾認同的學校,淘汰似乎是無可厚非的做法。在可見的將來,壓力是無可避免的,如果我們將所有會帶來壓力的措施(但可能對學生是好的)取消,甚至利用小班 教學、全薪進修的方法強行為那些不合水平的學校和教學人員提供工作,窒礙新陳代謝,對社會不是一件有益的事情。
所以,要解決問題是盡快令教學人員學懂如何面對壓力,增加教學職位的流動性,輔助不適合教學的人士投入其他勞動市場。古人曾說:「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 之」。對學校本身,則應協助校長精簡工作計劃(筆者的觀察,不少學校都有目標過多的問題),要知道很多成功的學校都沒有百分百按照當局的教改措施執行,而 是按照其學校所需擇優而行。所以,學校必須學懂如何評估自己能力,適當地推行措施,只要獲得學生和家長認同,政府也不會有甚麼異議。
Sunday, January 08, 2006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