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March 26, 2009

AIG派花紅派出禍

AIG派花紅派出禍。平日財經界才俊皆公司為榮,手上拿著的公事包往往也繡著醒目的公司標誌。現時公司居然要發出忠告,建議員工要低調,不要顯露員工身份,惟恐會招來殺身之禍。

直至目前為止,雖然部份獲派花紅的高層表示會退回獎金,但卻仍然給人一種討價還價的感覺。曾經惹人羨慕的身份地位,一朝間變成人人喊打。歸根究底,這幫財經界「才俊」最大的問題是不知進退。正值全世界差不多所有人都要為金融海嘯付出代價,沒有人會反對金融系統存在著系統性崩潰的時候,身為始作俑者的他們不單不願為所作所為付起丁點兒責任,尚且要死守那套舊制度撈取油水,繼續享受著那虛幻的富貴生活,更進一步反映這套舊制度的荒謬之處。

他們會說他們的工作面臨巨大壓力,花紅是對過往辛勤工作的合理回報。但是,無論他們的工作壓力合等巨大,終歸是在空調辦公室中舒適地工作,相對於每天在烈日下辛勞工作,還要無辜地為金融海嘯輸掉半生積蓄的貧富大眾,難道他們的壓力又會少得了?可見「工作壓力論」根本是站不住腳的。

又有一說認為沒有巨額花紅便不能保留人才,但是觀乎部份獲花紅者「雞飛狗走」的動向,花紅根本便起不了作用。人才終歸不是傻子,素來人才都是因公司前景而留下的,明知公司病入膏肓,又怎願意留下等死?況且現時金融界風聲鶴唳,所謂人才通街都有,又何用擔心?

從管理學而言,設計獎金制度可以有很多門派。但總難以想像一家虧損得破盡記錄的公司都有獎金可派,更離奇的是有人夠膽收。

保險界素來要求客戶要有「絕對的誠實」,數十年前看過的病也要你如實相告,但是他們又有沒有相同地對客戶有相若的誠實?他們又有沒有告訴客戶、甚至小股東?他們的保金和投資早已被投進了高風險的賭局和他們每年高若天文數字的花紅帳戶了。

Sunday, March 22, 2009

匪夷所思的管理問題

本港醫療系統接二連三地出現問題。先是藥品發霉,接著是系統地更改有效期,跟著有無牌包裝,最新一宗是入多了水。

最新的一宗「送多了一點」事件更是匪夷所思,相信連供應商也無法解釋得了原因。入樽過程本來簡單得不得了,無論是入水也好、入油也好、甚至入汽水也好,流程控制都是大同小異。入樽的機器會被設定好一定的份量,有些較先進的生產線會有自動重量驗證的機制。但無論如何,一般在每次開機後,都會至少抽取一樽來核證容量,不竟入多了對廠方是一項成本,所以廠方都會對允許誤差有嚴格控制,出廠時亦一般會有質檢員抽查。今次事件反映了有關廠方不論在生產線上、質檢點等重重關卡都出現了問題,甚至在寄貨時也沒有發現(寄貨時按理一定會量重量),而醫管局在收貨後也沒有做最起碼的檢查。如果真要找一個理由,可能是集體「見鬼」吧!


我們經常聽見周局長說「責成」這個、「責成」那個,他卻好像沒有責任似的,「太極神功」深不可測,而曾特首更是無影無踪。如果相同的問題發生在私家醫院或私人企業,我想高層已一早下台了。有香港特色的「問責制」也是算是另一個匪夷所思吧!

Monday, March 16, 2009

一百萬零一夜

一直以來很想談一談這齣電影,原因不在乎其橫掃各大獎項,而是觀眾們對其評語的極端性。很多人認為它近乎完美,但亦有不少人覺得它是過譽。筆者和大部份朋友較傾向後者。

當然,這齣電影不可算是差,最起碼它沒有悶場,畫面悅目,節奏明快。但是,筆者卻有點覺得「入寶山空手回」。這片本有一條絕橋 - 窮小子憑著街頭智慧成為「百萬富翁」。但是,看畢全片後,你只會覺得他是好彩。其實如果處理得好一點的話,可以設計成遊戲中那些自以為難度爆燈的題目,原來是貧民區中耳熟能詳的常識吧!不竟在今時今日的香港中也不是很多人知道如何在山頭捉「金絲貓」、如何在山澗捉魚。這樣的處理會不會更具戲劇效果?

更要命的是戲中的那一段蒼白愛情。我實在不明白為甚麼男主角會這麼一往情深地要追尋女主角?這是印度式的一見鍾情嗎?比《兩小無猜》更令人費解。除非你告訴我這中間還有至少30分鐘的內容被剪掉吧!不知會不會出現在將來的Director's Cut?

Wednesday, March 11, 2009

藥品回收的一團糟事故處理手法

繼歐化藥業事件後,另一家藥廠又因有效期有誤而要進行大型回收。以現時可知的資料來看,藥廠的系統與流程的確存在了問題,最離奇的是這些應該很容易在出廠前檢查可以檢測得到的項目,為甚麼沒有被檢測到?

不過,筆者並不同意有意見認為這是非原廠藥的問題。非原廠藥和原廠藥在品質方面並不存在必然關係。原廠藥由於要收回開發成本,價格必然高昂,縱使在專利期過了後,一般也不會大幅減價,藥廠也不大介意那一點點生意,因為利潤早在專利期時賺夠了。將原廠和非原廠藥的價格進行比較就像將蘋果和龍蝦比較一樣。如果在專利期後還向原廠採購,反而是不理智的。

此次事件更重要的一點,政府在發現事故後的跟進行動更是顯得一團糟。在歐亞事件發生之後,政府第一時間沒有停止繼續使用同廠藥物,安排回收,反而搬出種種理由,拖拖拉拉,更嚴重的是在未查明事件時已讓廠方進行消毒,令可進一步了解原因的證據都沒有了。有關當局與發現死雞時進行全港大屠宰的面目簡直判若兩人。如果當局這次處理的理據成立,那將來甚麼食品或藥物發生問題也可以推說風險不高、人手不夠和代替品難尋而不用回收吧!混帳至此,簡直難以置信。

萬輝事件的處理更是離奇,大規模的有效期出錯居然可說是質量問題,不是安全問題。難道長官們不知道藥物質量問題根本一定和安全有關嗎?簡直是「捉字虱」。如果有人買了那些藥品回家三年後才用,那時又算是甚麼問題?還有那超過100種取消註冊的藥品,已買了的消費者又可以怎樣處理?長官們好應該想清楚才好講吧!

總括而言,整個決策層就像中了毒一樣,都不知自己正在做甚麼。

Sunday, March 08, 2009

歐化藥廠事件

歐化藥廠生產的痛風藥發現霉菌,公立醫院系統需要進行大型回收。由於藥廠尚有製造數以百計的其他藥品,影響範圍更可能會進一步擴大。

有專業人士認為現時GMP藥廠的每年審核機制有所不足,認為當局要增加審核頻次。有關論點明顯將日常監察與定期審核的功能混沌了,其實一個完整的品質管理機制最基本應包括四方面:日常監察、內審、外審和事故跟進。無論外審如何增加頻次,也不可能替代日常監察所能發揮的功效。內審和外審的功能是著重系統的完整性和執行情況,無論做得如何頻密,也很難測出產品是否含菌。況且一年一次審核可謂全球通用的做法,如單是香港藥廠增加頻次,那數以千計的外國藥廠又怎麼辦?

香港對藥廠不可算是沒有監管,所有西藥生產商都需要有GMP認證,需要在獨立廠房生產,品質管理負責人更需要是執業藥劑師,因此入門門檻素來十分高。現時最重要的是找出問題的根源,是原料受到污染?抑或是生產環境出現問題?影響了那些生產線?這些都是重要的,從而要找出防止問題再次發生的方法。當然,政府的處理方法亦有不足,到目前為止,回收也只是公立醫院系統自己做,政府甚至沒有責令藥廠進行全面回收,這樣對從非公立醫院系統取得藥物的消費者和那些私營藥房都是十分不公平的,在社會上亦會造成訊息混亂。在目前原因未明的情況下,政府最起碼應與藥廠聯合通告所有消費者停止使用所有藥廠出產的產品,並保證如發現問題將會全面回收。否則,若有病人因為服用藥廠生產的其他藥物而受損時,責任將不是任何人可以負擔得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