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August 19, 2006

25.5

本地環保組織對公共巴士車箱溫度進行了調查,並建議積極管制公共交通工具的車箱溫度至攝氏25.5度。

無可否認,環保人人有責,但環保團隊以公共交通工具作為切入點,卻有值得商榷餘地。

空調巴士就像一台台流動的冷氣機,當然會暫時性地令其附近(例如:巴士站)的氣溫上升,但是,如果將其視為整體氣溫上升的元兇,卻未免有點武斷。要令整體氣溫上升,雖然大型的對流作用,以巴士散失的能量,不可能產生這樣規模的對流作用。我們亦可留意到很多時新界地區(巴士密度較低)反而較市區的氣溫較高,可見巴士在整體氣溫上升的功能是很微的。

另一方面,像巴士和其他交通工具,甚至一眾大型商場,現已成為普羅大眾夏日消暑的地方,他們沒有能力在家中「嘆冷氣」,也沒有擁有私家車,空調公共空間可說是唯一逃避炎夏的去處。如果連這些空間也沒有了,變相對他們是一種懲罰。

巴士不竟是一種集體運輸工具,無論如何計算,始終遠較私家車來得環保。所以,將切入點首先放在公共交通工具,而非私家車,是本末倒置,只是捨難取易。

在技術上,要巴士達至恆溫亦有困難,經營上巴士會經常開關車門,車箱內溫度亦會隨巴士的位置、日照的方向、車內人數和座位的位置等不同因素而改變,很多時候在一架巴士內不同位置溫差已有數度,強求達至某一溫度存在技術上困難。

事實上,25.5度也不是一個神聖不可侵犯的絕對標準。其實甚麼才是最舒適的溫度建基於很多因素,包括氣溫、相對濕度、風速、幅射(日照)程度、人體活動情況和衣著因素等。根據美國空調學會(ASHRAE)的建議,在濕度50%和無風的情況下,夏天的舒適溫度是20-23.5度,冬天是23-26度,而大部份人覺得最舒適的溫度是22度。可以說,25.5度已接近舒適區的上限,亦代表在某一部份人口會在這溫度下覺得不適和有壓力,這正是不少人會覺得25.5度是較熱的原因。當人覺得冷時尚可以添衣,但當人覺得熱時卻未必可以脫下那層皮,因此,在公共地方當溫度難以按個人需要調節時,較合適的是將氣溫調校至接近舒適區下限的位置。如要提高這溫度,則必須先提升空氣流通情況(則增加鮮風量 - 但亦表示需要更多能源製冷)和降低濕度,否則,環保措施便需人們以生活質素作為交換了。

由於沒有一個絕對溫度是會適合到所有的人和所有的情況,故政府的角色應較適宜在推動技術改進方面入手,期望在技術進步下,可耗用較少能源,而不是叫人們強行將室溫訂在某一點,要人們以生活質素、甚至生產力作為交換。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