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October 08, 2009

建國六十周年獻禮電影

一個甲子,總不是容易。中共建國六十周年,國力處於如日方中之際,也該隆重慶祝一番。筆者未有資格到京看閱兵,也要抽空看了兩齣獻禮電影。

《建國大業》當是大熱之選。空前地雲集國內外百多位明星,已有足夠看頭。片中由抗日勝利說到開國大典,我們當然不可以當歷史紀錄片的角度來看,不竟只是一家之言。但電影也的確可以讓年青一代認識一下當年的一些歷史片段和一些風雲人物。

有趣地,導演沒有單方面地歌頌共產黨的偉大,反而有不少片段都似乎和目前的主旋律有所不同。全劇以第一屆政協大會成立,多黨合作,結束一黨專政為主線。戲中的蔣介石也顯得較我們一般認識的平和及正面。片中出自其口中對其兒子語重心長的一段:「反貪腐、亡黨;不反、則亡國。」更是神來之筆、若有所指。

演員方面,全劇以國民黨一方的角色較有發揮。演老蔣的張國立雖然身型外貌和老蔣有一段距離,但肢體語言一貫地好戲。演小蔣的陳坤也較想像的要好,還勝於他於電視劇的演出。演宋慶齡的許晴也能演出其氣度,只是真的太年青了一點,與歷史不符。反而演老毛以至其餘四大書記者都只是一般,未能有很深印象,與之前曾演相同角色者還有一段距離。

另一齣是作為中國電影節開幕電影的《天安門》。此片描述了一隊小美工隊在開國大典前利用二十八天的時間布置天安門城樓的小故事。不像《建國大業》,此片沒有任何大明星,也不是要說甚麼偉大歷史,卻多了一些人文味道。利用一些小人物、小故事表達當時一代人對新中國的純真感情。沒有當時的純,也沒有日後的痴和狂吧!全片最令人印象難忘的是一段關於制作大紅燈籠的故事。由於需要的紅燈籠實在太大,京中四大名家合力也無法完成任務。結果解放軍小兵們到了澡堂找來年已古稀的宮廷技師出山。但是中途又遇上難題,原來扎作大燈籠需要特別的竹料。戰後百廢待興,又如何可以於短時間找到所需物料?最後老伯捐出家中珍藏的竹料才能完成任務。當燈籠掛上城樓的一刻,老伯滿足的眼神,再向燈籠敬禮,令人印象難忘。

當然,作為一齣獻禮電影,總不能沒有一點政治訊息。導演刻意地在戲中美工小隊安排了一位日籍成員。他由於反東亞戰爭加入了共產黨,最後和各隊員建立了深刻的友誼。中日友好的訊息非常明顯。在片末,導演更運用一系列的照片,闡述了美工小隊這段長達一個甲子的友誼和國家在不同時期經歷的變化。

相對於《建國大業》來說,我更喜歡《天安門》。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