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September 11, 2022

英女王

英女王伊利沙伯二世以九十六歲高齡安詳離世,女王直至離世前最後一刻仍然履行其職務,思路清晰,不用長時間臥病在床,以中國傳統看來,算是福壽全歸。世人雖對此日的來臨早有心理準備,但不無惋惜。

作為一個沒有實權的君主,英女王絕對可以選擇終日留在深宮,不理民間,享受錦衣美食,平平穩穩度過一生。但明顯她並沒有選擇如此,而是選擇以服務社會為己任,為其國民以至全世界服務,帶來信心和信念。

英女王充分表現出如何將優雅和幽默集於一身,甚麼叫作低調和洽到好處,雖然貴為女王,我們卻很少見到她呼喝下人。這點新王無論是性格和態度都難以和女王比較。不少人都說她親民,她的親民發自內心,多年來始終如一,不單出現在她國家管治的地方,甚至出訪外國時都始終如一。例如這兩天重溫她八十年代訪問中國的相片,可見她和中國普羅市民的不少埋身接觸。這一點是當今世界無一個政治人物可以比擬的。得助於互聯網的進步,我們可見到更多女王近年生活的點滴,晚年的女王更像一個可愛的智慧老人,不抗拒新事物,不時更微服出行,貴氣得來卻很貼地,甚至會突入平民的selfish中。

某程度上,這七十年有女王在,可算是英國的幸運。沒有她如定海神針,英聯邦以至大英帝國很可能早已冰消瓦解。在歐美列強下更連站腳之地也沒有。有她的一天,起碼各國領袖都會在上位後視覲見英女王為一大成就。有幸親見女王的人,皆幾乎有極佳印象。連目空一切,幾乎對所有人都看不順眼的特朗普,都對女王推崇備至。

雖然生於殖民管治的年代,個人其實對英國沒有太大好感。英國的首相自邱吉爾之後一代不如一代。英國的政治可算完全沒有主見。英國的管理效率往往令人無語。英國人不少都好mean,往往自視高人一等。殖民管治時期的香港,華人只是二等公民。英國的天氣也不好,經常下雨。食物也沒甚麼特色。對英國尚餘一點的正面印象,可算九成是來自對英女王的印象。

Saturday, July 30, 2022

大型演唱會的安全管理問題

香港體育館演唱會發生嚴重意外,重達數千公斤的大型屏幕在演唱會進行中突然墮下,擊中兩名舞者,其中一名傷及頸椎,目前仍重傷留院,情況不容樂觀。

事故原因目前調查當中。但是,當中的幾個關鍵程序,值得深思,最重要的是避免相似慘劇再次發生。

但凡大型工程,無論是永久性抑或是臨時性的,現時基本上都要求在工程規劃的階段便要向場地管理人提交工程計劃及一系列文件,而這些基本Submissions當中亦一般會包括安全計劃,內裡必然會包括一份風險評估Risk Assessment,逐項分析工程建設過程Construction stage及運作過程Operation stage中可能會出現的安全問題以保證有足夠的控制措施,將風險降到可接受水平。另外一份關鍵的Submission是如何將屏幕裝上的Method Statement,內裡應該包括由專業工程師認證的計算,以證明安裝的方法是安全的。

現在關鍵的問題是,究竟是否有提交過這兩份文件?有否評審的證據?計算時的假設與實際操作時的環境是否相同?例如現時看來屏幕在演唱會過程中會不斷移動,有否考慮到這個問題?

另外,在品質管理上有一種方法叫Failure Mode Effect Analysis,簡單而言,是對產品或工程中的各個環節,特別是關鍵部件如果失效時的後果進行分析,再按風險水平設計不同的控制措施。其實如果在設計時有使用這個方法,不難發現現時用兩條鋼索吊起屏幕的方法根本不能通過,縱使在數學上可能夠力,但只要有一條鋼索發生問題,後果明顯是災難性的。那麼,為甚麼當初會通過這樣的一個設計也是這次事件的一個關鍵問題。

Sunday, March 20, 2022

Omicron 下的反思

要來的始終要來。常言道久守必失,經歷兩年多的抗疫歲月,Omicron變種在短短一個月在香港遍地開花,將香港由零確診打成全球確診率和死亡率最高之地。抗疫措施三日一改,五日一變,兵敗如山倒。這兩個月相信會成為這一代香港人永遠的烙印。

昨天看到一篇報道,一個北區的方倉醫院快將運作,招募清潔和保安,排隊應徵的人潮長達十多層樓,可見疫情已深深損害人民生活,不少基層已達彈盡糧絕之境地。

有專家推算,這兩個月的疫情,已令全港一半人感染,往日的抗疫措施,在今日的現實已是不管用。因此,我們必須要盡速作出改變。特別是以下幾點。

入境隔離安排
由於Omicron的潛伏期和發病期都明顯較以往的變種短,現時本地市民如完成兩針或以上接種後確診,隔離期已縮短為七日,在第六天連續兩天快測陰性的情況下便可解除隔離。事實亦證明這樣的風險是很低的。既然這樣可行,那對從外地而來的訪客亦應同樣可行。如果可以將隔離期一致地縮短為七天,那麼我們便可回復一部份國際交往,避免外國公司一去不復回。

長者隔離安排
這一波疫情香港的死亡率這麼高,當然一部份是因為長者群組的疫苗注射率偏低,但更大的原因是部份長者在急症室等待醫治或隔離設施因為照顧不足甚至心理因素而死亡。有照顧長者經驗的人都會知道,晚年長者在照顧需要和心靈需要上往往遠高於醫療需要。你不能將一個長者突然送到一個陌生的地方,放在一旁。那樣縱使你能治得了傳染病,也不能補償其因缺乏照料做成的其他機能損害,和因驚惶和孤獨感做成對求生意志的磨滅。因此,對長者和需要密切照顧的人,隔離策略必須更改。除非有即時醫療需要,否則如果家人同意,最理想的方法是居家隔離,次之是在指定護理院由專業護理人員照料。如果你無辦法提供如長者往日一樣的照料水平,單純送到隔離設施絕對是壞事。

放寬經營限制
一波一波的經營管制措施,已將這些行業推往萬劫不復之地,我有陣時也很佩服有些老闆為甚麼到現在還捱得下去。在現時本地接種率已超越九成和感染率高達一半(相信雖不中亦不遠)的情況下,再加上應用疫苗通行證,回復營業不會將風險增加多少。

重整地區自助力量
近日深圳和東莞都進行了迅雷式的全城強檢活動,我們不能不佩服人家行動力和機動性,一天之前才宣佈,一天之後便已安排得井井有條,香港封樓一個盒飯也弄得不清不楚,人家卻可為每家準備好一箱箱一應俱全的糧食。國內行動力的形成,關鍵係善用民間自助力量和對緊急應變的充足準備。往日很多屋村都有互助委員會,可惜現時都已紛紛解散了!要應付日後極可能還會不時出現的一波波疫情,我們不能不斷重複同一樣的錯誤。現時必須盡快重組這種地區自助組織,無論公屋還是私樓,甚至村屋,在每一座樓都應招聘一些義工,就如戰時儲備,提供一定的培訓,寫好各式應急程序,定時進行演習。那麼,在需要時,便可動員這些義工,配合中央統籌,機動地協助封區,溝通,派發物資等工作。


Monday, January 10, 2022

疫情下仍要有正常生活

經歷長達兩年的疫情,到現在仍未能看到曙光。看來還有相當一段長時間,我們仍然要戴著口罩生活,出入境仍然要受到限制。

既然已經歷這麼長時間的受限生活,我們本應已能建立SOP適用新常態。但觀乎近日發生的種種事情,反映有關當局除了封關停市外,根本沒有絲毫準備讓民生回復有限度常態,以應對曠日持久的疫情。這樣下去,民怨只會越積越深。這裡試舉幾個例子。

隔離營的物流安排一團槽

隔離在今時今日不是甚麼新鮮事情,但不知為何,隔離的物流安排總還是一團槽。總見到隔離人士投訴進入隔離營連基本物資都欠奉。經歷了這麼長的時間,理應要建立了一張隔離物資清單,有需要時照單執藥,真看不到有何困難?難道這就是最優秀公務員隊伍的效率嗎?坊間更有所謂數碼走佬袋之說,這不是叫要隔離人士自己出街張羅物資,增加感染別人風險嗎?自稱創新,自稱科技的大城市,搞了兩年隔離營連wifi都沒有,真的令人氣結。

對分隔兩地的家庭需要不聞不問

封關兩年,不少家庭分隔兩地,政府好像從來沒有人會想過要找方法理順這個問題,只是在等開關的一天。坦白而言,現時就算開關,短期內也不可能像以往那般天天自由出入,可以預見要很長時間才可讓所有分隔兩地的家庭見上一面。如果不解決這個問題,那又是另一個民怨爆發點。看到近日有不少家庭要隔著深圳河遙遙揮手,真的令人神傷。其實香港有數個關口,只要有適當配套,例如安排一個相隔十數米的地區,甚至用一些隔板分隔,要安排讓一些家庭在安全的環境下見一面,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醫院和老人院的安排

每次疫情小爆發,首當其衝的便是停止醫院及老人院探訪。當然,以傳染病專家的看法,容許探訪有傳染風險。但除非你不容許醫院或老人院員工下班回家進入社區,其實風險仍然存在。問題是完全不容許親人探訪,對患者心理上的損害也是不可逆轉的。因此,同樣地我們也應該設計一些方式,例如指定一兩個名額,在打齊疫苗和檢測後容許探訪,甚至設一些安全分隔,在較安全的情況下維持正常探訪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