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August 23, 2007

建築業分判制

紮鐵工人工潮持續,當中指出問題的其中一個核心是建築行業常見的層層分判制度,令工人實際所得大大減少。有人認為政府應立例管制分判制度,要求建築公司直接聘請工人。

筆者同意,分判制度的確存在問題。但是,建築行業的分判制卻的確有其存在的必要。要完成一個建築項目,牽涉的工種數以千計,在項目管理的角度上,要主承判商直接管理這數以千種的技術工人是很困難的,亦沒有效益,更要注意的是不少工種其工作期可能只是數天。

因此,判頭在某程度上發揮著一般公司中層管理的功能,一方面起著人事管理和品質管理的功能,另一方面在工人們辛勤工作的同時接洽生意,以便將工人停工的日子減少。這功能特別在市道興旺的時候更為顯著,情況就像影視明星也需要經理人一樣。

另一方面,判頭也可視為工人的一個職業晉升階梯。沒有了判頭,我們很難想像工人們有何晉升機會。

因此,某程度的分判是必需的,也是對各方有利的。問題是現時的分判情況的確存在了水份,當中一些分判對整個價值鏈是沒有增值的,例如「借牌」的情況便是。因此,行業應該研究如何減少不必要的分判情況,方是對應問題的核心。

Thursday, August 16, 2007

中國玩具退貨事件

玩具龍頭「美泰」接連大規模召回中國製產品,有玩具廠商甚至自殺告終,情況已令廠商人人自危。當然,今次事件的發展不能排除有政治貿易戰的成份。但是,有關廠商們也不能否認其本身責任,不竟事件的起因而產品安全問題,生產商當然責無旁貸。

事件相信會令不少廠商重新檢視產品責任此課題,並重新估計生產可能潛在的風險。即時行動,廠商們應該盡快加強對產品的抽驗工作,這一方面可減少出現問題的風險。縱使真的有問題發生,一個完善的品質管理系統,亦可作為抗辯的理由之一。另一方面,廠商亦應該考慮購買適當的產品責任保險,以平衡風險。長遠來說,廠商應考慮建立內部的測試實驗室,以確保可在合乎成本效益的情況下進行恆常的產品測試工作。

Sunday, August 12, 2007

社會企業

特首提出推行社會企業來改善貧富懸殊的問題。但是,甚麼才是社會企業?

直至目前為止,世界上還沒有一個公認對社會企業的定義,一些國家以利潤處理模式分別,一些國家以企業結構來分別,一些國家以企業目的來分別。但總括而言,社會企業應具備以下特色:

(1) 非謀利性質。社會企業應著重提供就業機會,企業內員工可以受薪,但企業本身不應將剩餘利潤作分派。剩餘利潤除一部份應保留以支持企業本身運作外,應重新投入社會以支持慈善業務或其他社會企業的發展;

(2) 共同擁有。社會企業的擁有權不應是任何個人或少數者,而應屬於國家或整體社會,或根據法定權力成立的獨立機構。因此,社會企業的股東代表應由社會中的代表出任。

(3) 應以改善社會為目的。社會企業必須具備社會責任,可以為低競爭力人士提供就業機會,以可以是直接改善某社會問題,如醫療、教育、環保等。

社會企業的發展必然有利社會。但是,究竟如何可促進社會企業的發展?筆者認為,關鍵在於以下幾點:

(1) 雖然社會企業的性質是非謀利,但要保證社會企業的持續發展,社會企業卻必須以市場主導的形式經營,因此不宜由社會工作者主導,而應以商界人士為主導;

(2) 社會企業經營的業務應有一定的壟斷性。由於社會企業大多會聘請一些低競爭力的人士,其競爭力必然有所影響,如與其他商營機構直接競爭,必然處於不利情況。但如政府以資金資助,卻會將正常市場扭曲,出現「與民爭利」的情況。因此,政府應選擇一些暫時沒有企業投入的市場,以給與獨家經營權的形式支持社會企業的成長。

其實,香港賽馬會可算是一家頗典型的成功社會企業,雖然近年的路線似乎有所偏離,但是也不失為一個成功的模範。筆者認為,現時香港亦存在一些適合社會企業經營的市場,例如環保行業。香港政府不知會不會考慮?

會考中文新制

會考中英文採用新制,不少報導和評論都將重點放在「拉CURVE」與「水平參照」的變化。但是,其實「水平參照」也在不少其他國家有所應用,亦不失是一種較公平的測試方式。反而筆者在昨天看過一個相關的資訊電視節目後,卻有另一看法。

電視節目集中討論有關中文科會考命題方法,發覺今年最大的變化是取消了範文背誦,而多了不少有關閱讀理解和文章意義詮釋的問題。本來取消範文背誦的方向是正確的,其最重要的好處是增加「捉題目」的難度,但是,不少學者亦指出,某些文學作品,特別是詩詞一類的古文,背誦可以使學生感受到一種韻律感,從而發展其文學欣賞能力,並可提升修辭技巧。常言道:「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時也會偷」就是這個意思。因此,筆者相信,取消範文背誦在某程度上會影響學生作文質素的水平。但是,不竟中國語文科有別於中國文學,其實用目的較重,唯一希望將來可在通識科或學生的課外閱讀中可加強一些對中國各式文學的欣賞,以補不足。

但是,筆者覺得新制最大的問題是閱讀理解一環,其中不少問題涉及對文章的詮釋,不少問題更是以選擇題形式出現的,這是十分危險的。對文章背後意義的分析素來是沒有絕對答案的,不朽文學作品的其中一項特色本是具有多重意義。例如曹雪芹寫紅樓夢究竟想表達些甚麼,已經是各說各話,否則也不會有「紅學」的出現,筆者相信縱使我們有機會直接問曹雪芹,也未必可以問出究竟。試問考試當局又如何可以下標準答案,特別是命題時有「斷章取義」的情況。

觀乎目前的命題模式,就算金庸大師也未必有信心拿下5*。筆者相信考試當局中應也不乏當年中文拿A中人,又是否有試過此卷,究竟有何感覺?